普瑞纯证

世界首台微米级临床耳科CT,成功填补了国内外在该领域的空白!

“最优空间分辨力达50微米,可以分辨2根发丝粗的结构与病变,清晰识别耳部的微小结构,能够准确诊断以前‘看不清’的耳部病变……”在今年9月初北京国际服贸会上,工作人员这样介绍由北京友谊医院副院长、影像中心主任王振常教授牵头研制的世界首台十微米级临床耳科CT设备。

 

这台设备由友谊医院副院长、影像中心主任王振常团队与清华大学、北京朗视仪器股份有限公司联手研发。公开资料显示,王振常现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副院长、医学影像中心主任,首都医科大学耳鸣临床诊疗与研究中心主任、医学影像学系主任。担任中国医师协会放射医师分会会长、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常委、北京医学会放射学分会主委、中国影像技术研究会副会长等。

 


并任《中华医学杂志》《中华放射学杂志》等6种专业杂志副主编。主编或主译《头颈部影像学(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卷、眼底卷、颅底卷)》《中华影像医学·头颈部卷》等专著或教材37部。主编《Diagnostic Imaging of Ophthalmology》被Springer出版社国际出版发行。


该院放射科高级工程师尹红霞参与了耳科专用CT的研发,她表示,研发该设备源于耳部骨结构的特殊性——微小。研发团队历时五年,突破了软硬件等一系列核心技术难关,终于成功研制出世界首台微米级临床耳科CT设备,填补了国内外在该领域的空白。


分辨力达50μm,比通用CT提升6倍


人体中最小的骨头是藏在耳朵内的听小骨,包括锤骨、砧骨和镫骨。此外,耳部还包括众多结构微小的骨腔、气房和骨管。为了精准诊断耳部病变,医生会使用CT设备检查患者耳朵内的骨结构受损情况。但是,由于耳部一些骨头结构微小,在影像学诊断中存在“看不清、看不准”的难题,导致一些隐匿疾病无法得到精准诊断。
 
除了听小骨,耳部还有构造精巧的内耳,包括耳蜗、前庭和3个半规管,即通常所说的“内耳迷路”。另外,耳部还包括众多容纳神经、血管、淋巴管走形的骨管道,比如前庭导水管、耳蜗导水管、面神经管等。一根头发丝直径约为40—50微米,耳朵内这些结构的精细部位只有几根发丝大小。
 
“在这些结构中,镫骨底板结构菲薄、厚度不均,用以封闭前庭窗。根据医学统计,镫骨底板的厚度在100—300微米。前庭导水管和耳蜗导水管是连通内耳到颅内的骨管道,对内耳压力平衡具有重要作用。前庭导水管的峡部直径为200微米左右。耳蜗导水管最狭窄处则通常小于100微米。”尹红霞介绍。
 
耳聋、耳鸣和眩晕三大类耳科疾病影响着我国上亿人的生活质量,王振常说,耳科疾病主要分3类——耳聋、耳鸣和眩晕。明确病因,每一样都少不了拍片,影像学检查就是给诊治疾病提供可视化的客观证据。但是,通过临床通用型CT设备看清耳部的微小结构并非易事。

目前,通用型CT的最优空间分辨力一般在300—700微米(不同型号设备略有不同),能够清楚显示中耳的锤骨、砧骨以及内耳的耳蜗、前庭、半规管骨腔等。但是,除非出现镫骨底板增厚的病理现象,通用型CT难以清楚显示镫骨底板。而对前庭导水管和耳蜗导水管,通用型CT只能观察宽大的水管远端,对于近端狭窄处则难以显示。
 
新研发的国产耳科专用CT设备空间分辨力达50μm,比通用CT分辨力提升6倍,辐射剂量降低2/3。拥有它,医生就如同有了一双“火眼金睛”,能清晰识别耳部的微小结构,让耳部疾病无处遁形。实验结果显示,耳科专用CT对镫骨底板和前庭导水管全程可以做到100%显示,为耳科相关疾病提供了诊断利器。
 
此外,研发人员从患者舒适性和操作便捷性的功能需求出发,针对耳科精准定位做了特别设计。“通用型CT设备的扫描床一般只有上下、前后两自由度运动。耳科专用CT采用上下、前后、左右三自由度的扫描床设计,保证了在单侧耳部高清扫描时,可以方便地精准定位扫描区域。”尹红霞说。

小而轻便,空间分辨率大幅提升


除了看得清、定位准,相比通用型CT设备,耳科专用CT小而轻便。一般来说,通用型CT设备占地面积约为3米×3米,高度接近2米,总重为1.5吨至2吨。耳科专用CT占地面积约为3米×2米,高度1.7米,重量为800千克左右,约为通用型CT设备重量的一半。
 
小而轻便带来两个明显优势。一是占地面积小,节省空间。“理论上可以在更小的空间内安装,减轻了医疗机构的场地压力。”尹红霞说,另一个优势是适用范围扩大,便于普及。除了放射科,一些实力强的耳鼻喉科也可安装配备耳科专用CT。
 
当然,小而轻便的背后是更大的研发难题。尹红霞解释,小体积的CT设备无法直接使用通用型CT设备上的一些常用部件,因此整体结构设计以及零部件设计加工都要从零开始。
 
在系统架构方面,与多数通用型CT设备的单源—单探测器设计不同,耳科专用CT采用了双源—双探测器设计,也就是在机架上安装了两个X射线球管和2个平板探测器。同时,耳科专用CT还要有高精度的扫描控制装置。
 

然而,精度达到50微米的高分辨力成像对系统中任何不稳定因素都非常敏感,轻微晃动或偏离设计预期的运行都会导致图像模糊。那么,如何在更小的机架上安装更多部件,同时确保力学平衡和高精度控制?
 
首先,合理的整体布局十分重要。研制团队多次更改设计图纸,反复对结构设计进行讨论和仿真,最终将众多部件巧妙配置;其次,精密部件和高精度加工是关键。整个机械运动系统由轴承、传动、电机、控制和反馈等部件组成,每一个部件必须有极高的精度,才能保证最终整合误差能够满足要求。所有这些突破成就了高稳定性、高控制精度的扫描装置,从而保证了耳科专用CT实现50微米空间分辨力的关键机械性能。
 
在保证专业化的前提下,经过多功能设计,耳科专用CT还可以进行常规的大视野成像。“通俗地说,就是耳科专用CT最大诊断区域几乎可以覆盖整个颌面部,不仅可以用于听小骨受损、耳硬化症等耳部疾病的诊断,对鼻、咽喉部位的疾病诊断也有帮助,对此研发团队正在获取更多的临床实验数据。”尹红霞说。
 
耳科专用CT样机研发成功前的近20年内,CT技术在空间分辨力方面都处于发展平台期。新的CT设备要想实现空间分辨力上的大幅突破,不得不独辟蹊径。
 
尹红霞介绍,一个重大创新是双成像系统整体架构设计,采用宽视+详视的设计方案——用宽视进行扫描区的精准定位,通过详视实现要观察目标区的高分辨力成像,从而突破了X射线焦点尺寸和探测器尺寸对空间分辨力提升的限制。
 
此外,研发团队完成了提升核心器件性能、优化机械设计以及改进算法等诸多方面的技术突破。比如,在核心器件方面,自主研制了高分辨力成像所必需的小焦点、大功率X射线发生器;在机械设计方面,通过精密轴承、传动系统及控制系统的配合实现稳定旋转和高精度位置反馈;在算法方面,专门针对小视野、高分辨力成像技术的特点和难点进行设计和攻关。
 
目前,耳科专用CT样机已在北京友谊医院平稳运行10个月,并已获批进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“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查程序”,正在进行医疗器械注册工作,预计明年就能投入市场应用。未来,研发团队还将进一步优化设备外观、提升操作便捷性和交互友好性。随着在服贸会亮相,该产品也有望推向国际市场。


来源:器械之家,部分资料来自科技日报等



想要第一时间获取业内最新的重磅资讯?

请持续关注普瑞君公众号!


加入QQ群微信群,与业内行家互动

Q群:726174626   群主微信号:purefda02

或添加普瑞君微信享受咨询服务

(二维码位于底部)


往期推荐



关于我们

普瑞纯证是国际化SaaS+Data型医疗器械CRO,在全球8个国家13个地区设有分部。普瑞纯证以医疗器械CRO为着力点,通过SaaS提高生产力,用数据来服务客户,颠覆传统医疗器械CRO行业。
 
普瑞纯证团队具有丰富的认证经验,能为传统医疗器械、体外诊断产品、医疗软件AI等提供全球市场准入咨询服务,涵盖海外临床试验、技术文档编写、法规咨询、产品检测、清关物流等。


🇺🇸 美国FDA厂家注册和产品登记认证,510K和NIOSH认证服务;
🇪🇺 欧洲技术文件编写,欧盟PPE、MDR、IVDR CE认证;
🇬🇧 英国、🇲🇽 墨西哥、🇨🇴 哥伦比亚、🇦🇺 澳大利亚、🇨🇦 加拿大等多国医械认证服务。


咨询服务
普瑞君
华南销售
Aaron
华南销售
Benson

华东销售
Katy
华中销售
Jack
福建销售
Howar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