普瑞纯证

"人民的希望"真的有希望吗?

瑞德西韦(remdesivir), 这个本身为了ebola而研发的制药,在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情况下,在一月因治疗了一列美国病患而被冠以美国神药,此后又因中美联合临床实验而火,从而被获封“人民的希望”。


在经历一系列注册风波,实验质疑之后,随着新冠肺炎的感染人数在本周进一步攀高,“人民的希望”瑞德西韦又一次登上了舞台的中央。这是90天关于remdesivir(蓝线)和Gilead(红线)的Google搜索热度。

来源:Google热度


同时其母公司Gilead的股价也随着新闻热度上上下下,同时在周五大涨将近10%

来源:yahoo finance


周五4月17号根据在线医疗出版物STAT报道,芝加哥的一名医生宣称吉利德的药物瑞德西韦(remdesivir)在芝加哥大学医学医院接受临床试验的重症患者身上有用。该医生说,该医院在瑞德西韦临床试验接受了125名患者,大多数患者不到一周出院,仅有2人死亡。从而再次推高热度以及Gilead的股价。不禁让人怀疑,这次是真的希望还是又一次的新闻而已。


首先我们来看一下美国关于新药的审批流程

来源:appliedclinicaltrial


新药首先要经历一个3~6年的研发期,然后又是漫长的6年临床试验期(一,二,三期),然后才能开始半年到两年的FDA的审查和上市申请,整个流程长达10余年。


为了鼓励药厂进行研发,新药有专利保护期,并且FDA还有特别的“孤儿药”机制,会对一些罕见病的药物给以更大的保护支持


而瑞德西韦已经经过了研发期,并且在2015年Ebola病毒爆发的时候就取得了孤儿药特权,但是当时临床三期的效果不好,就导致了折戟沉沙铁未销


所以这次瑞德西韦重新整装上阵,再次从临床三期开始,这是Gilead官方给出的实验预期表

来源:Gilead


根据临床三期的要求,参与患者应该要至少1000到5000人,从这个图表中我们可以看到:


  1. Gilead主导同情用药53人,于4月10号公布

  2. 中国联合双盲实验,患者人数未定,实验已取消

  3. Gilead主导重症测试400人,于4月底公布

  4. Gilead主导中症测试600人,于5月底公布

  5. NIH主导双盲测试800人,于5月底公布

  6. 其他机构包括WHO在内测试10000人,于6月以后公布


下面我们再来看下正反两方,正方说人民的希望,反方说糟糕要凉凉到底都对应的是哪个测试。

正方人民的希望:4月17号芝加哥大学的125人重症测试组是个提前泄漏的实验#3(Gilead主导重症测试400人,于4月底公布),该实验显示大部分重症患者一周内出院,仅死亡两人,比起现在基本上了呼吸机就80%的死亡率来说无疑是个兴奋剂。但同时这只是个被提前泄露的结果,还不能代表本次400人测试结果


反方糟糕要凉凉:4月10号的“同情用药”显示68%缓解,但效果有限,并且使用呼吸机的仍然需要呼吸机维持,副作用也很严重,这个对应着实验#1(Gilead主导同情用药53人,于4月10号公布)。这组数据由于人数较少,仅53人,可能个体偏差较大。并且由于之前沸沸扬扬的中国双盲实验取消,也造成了许多的误解。


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,到底是希望还是凉凉,现在都为时过早!53人+125人都还不是Gilead的实验预期人数,也远达不到临床三期要求人数。我们非常庆幸地看到哪怕在非常时期,科学实验还是有条不紊地进行着,并不因为嘈杂的信息而扭曲实验的目的,那么也请大家给多一点耐心给多一点鼓励,新药研制不易,Gilead也很实事求是愿意上重症组而不是只是轻症随意对照一下,不要一会神坛一会地狱,客观理性看待新药,并且积极做好防护而不是把所有希望放在新药上,医务人员积极抢救,人民群众积极防治,科研人员积极测试,一起创造“人民的希望”

英文文献以及图片来源

http://www.appliedclinicaltrialsonline.com/fda-s-expedited-review-process-need-speed

https://www.wsj.com/articles/coronavirus-drug-report-though-inconclusive-sends-gilead-higher-11587145839

https://fit.thequint.com/coronavirus/covid-19-medicine-ebola-drug-remdesivir-shows-promise-but-do-we-know-enough

关于我们:专业,高效的一流美国本土团队,美国FDA注册验证以及EUA申请,代办NIOSH检测认证以及美国清关物流,让优质中国物资进入美国一切无忧共同抗疫。官网:www.purefda.com